
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广东股票配资公司
自20世纪初开始,德国国内的两家主要的火炮制造商就一直备受关注,分别是克虏伯兵工厂和莱茵金属公司。这两家公司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完好无损地幸存了下来,但由于1918年年底国家的战败,他们各自的销售市场全部瓦解了。为了重整旗鼓,两家公司都暗下决心,要利用《凡尔赛条约》的某些空子,通过研制一些新型火炮来重新打开自己的产品销路。为此,20世纪20年代的10年间就成为这两家公司紧缩资金加快产品研发的关键时期,并通过成功出口一部分改良式产品而获取了进行全新设计的启动资金,以至于到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时,这两家公司又能像过去那样,拿出长长的单子来供这个新用户进行挑选了。然而,与那些外国用户不同,他们的这个新用户却并非好糊弄的等闲之辈——纳粹军方要求两家公司必须为清单上的每一种装备提供测试用的样品。就这样,当德国纳粹政府要求制造一种新的150毫米口径重型野战榴弹炮时,除了非常详细的设计方案说明书外,两家公司的样炮也都摆在了纳粹军方的面前。
图片
☆ 二战期间部署在战场上的苏联重型火炮——1931型203毫米榴弹炮。安装在由农用拖拉机底盘发展而来的履带式牵引炮架上的这种大炮是苏联全面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这种巨型榴弹炮可以发射100千克重的炮弹,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8千米
图片
☆ 尽管在进行远距离迁移时同样必须分解成5~6部分,但1931型203毫米榴弹炮的履带还是为这种重型火炮提供非同寻常的近距离机动能力。在此照片中,这门203毫米榴弹炮正在一辆“斯大林”火炮牵引车的牵引下,艰难地穿过雪地往一个新的发射阵地进发
图片
☆ 德国人很乐意利用他们缴获的任何一种武器与对方对阵。他们不但将缴获的1931型203毫米榴弹炮用来与苏联红军对阵,而且还将这种武器用来对抗意大利战役和法国战役中的盟国军队。这种1931型203毫米榴弹炮目前有可能仍在俄罗斯陆军的某些后备役重型火炮部队服役,尽管它最初的履带式底盘已经不再使用了
然而对于决定德国陆军将使用何种武器的那些“决策人士们”来说,让他们来定夺到底应该发展哪一家公司的火炮却实在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情——两份说明书都很好,样炮的测试也令人满意,难分彼此。最后,德国纳粹政府终于做出决定,这两家公司需要各自做出让步,莱茵金属公司负责研制身管和起落部分,克虏伯兵工厂负责研制炮架。于是,将莱茵金属公司的大炮安装在克虏伯兵工厂的炮架上的新型150毫米榴弹炮就此诞生了,并很快成为标准型德国重型野战榴弹炮,从德国所有的火炮生产线上大量装配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种选择是在1933年做出的,而且这种武器的实际口径为149毫米,但德国人仍为其定名为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15厘米sFH l8)以掩人耳目。
有意思的是,这种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的第一个版本居然是需要利用马车牵引运输的,运输前必须将这种榴弹炮分解成两部分,也就是说,它的炮管和炮架需要单独运输。所以不久之后又制造出了另一个需要利用半履带车牵引的改良版本。它一问世就成了一种更为实用的野战火炮,并成为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的标准版本。使用证明,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是一种更健全、更可靠的榴弹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在1941年入侵苏联的战役中,德国兵却很快就发现,他们特别欣赏的这种榴弹炮远不是苏制152毫米榴弹炮的对手,因为苏制152毫米榴弹炮的射程远得多。为了增大这种榴弹炮的射程,德国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采用更强有力的发射药(将原来使用的4包增加到6包)。但装药太多也会带来很多弊病,不但在发射过程中会导致炮管过度磨损,而且还会使炮架的反后坐机械装置过度紧张,因此使用强装药并非没有限度。同时为了解决炮架后坐机械装置过度紧张的问题,德国工程师们还尝试过为某些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安装炮口制退器,企图进一步提高制退效率。虽然实验表明这样的改进并不太成功——过高的制退器效率引起的炮口风暴已经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但进行了如此改进的榴弹炮仍被重定名为15厘米sFH l8(M),即18型150毫米野战榴弹炮(M),并在1943年中期投入了量产。
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德国人还将一些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安置在了一种基于Ⅳ号坦克底盘发展而来的自行炮架上,并被重新命名为“野蜂(大黄蜂)”。这种版本的自行式“施韦尔”野战榴弹炮,在大战中后期构成了少数几个德国主力装甲师炮兵装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并不是所有的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都是用来执行野战任务的。德国的这几个装甲师就是沿着大西洋壁垒防线利用他们手里的“野蜂(大黄蜂)”执行海防任务的。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些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兵连在建制上属于陆军,但受德国海军的管辖控制。另有一些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被移交给了德国的一些盟国,主要是意大利,芬兰也接收了一些。当1945年二战结束时,这种德国造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的保有量仍然非常大——许多国家的陆军部队在战后长期使用这种榴弹炮。直到1980年,捷克斯洛伐克还在使用一种升级后的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改用苏制D-1 152毫米榴弹炮炮架)。同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葡萄牙陆军也在使用着一种类似的升级型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这种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无疑是所有的德国火炮中性能最为健全、使用最为可靠的一种。直至目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某些国家仍然可能保留有这种武器。
图片
☆ 博物馆馆藏的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15厘米sFH l8)
图片
☆ 本图显示的是东线战场的典型涂装方案。这种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是克虏伯兵工厂和莱茵金属公司合作研制推出的一种新式武器,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标准的重型野战火炮
图片
☆ 德国士兵正在借助于一辆Sdkfz 7型半履带车将这门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牵引到一辆“迷”式323运输车巨大的凹口内。二战初期德国的大多数火炮仍然是用马车运输的,但德国人很快就对这种150毫米榴弹炮进行了改进,从而使它可以利用摩托化车辆来运输
性能指标
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
口径:150毫米
火炮长度:4.44米
重量:移动中6,304千克;战斗中5,512千克
高低角:-3°~+45°
方位角:60°
炮口初速:520米/秒
最大射程:13,325米
炮弹重量:43.5千克
18型150毫米加农炮
1933年,当德国陆军需要用一种重型加农炮武装其师属远程炮兵连时,莱茵金属公司承接了这份研制合同。该公司利用其提交18型150毫米野战榴弹炮竞标书中的同一种炮架,设计出了一种炮管很长,外观很漂亮,而且射程不低于24,500米的加农炮。这种新型加农炮的总体性能在当时来说是首屈一指的,但由于公司当时优先考虑的是尽快提交18型150毫米野战榴弹炮,所以这种设计非常超前的加农炮一直到1938年才得以投产。德国陆军接收到的首批样炮名为18型150毫米加农炮。
当德国陆军开始正式接收这种武器时,虽然非常喜欢它的射程和弹药,但对其炮架的性能却并不满意。比如,由于这种加农炮身管很长,除非是短途机动,否则它的炮管和炮架是不可能一起牵引的。如果想要进行远距离移动,就必须将它的炮管从其炮架上拆卸下来,然后放置在它自己的专用运输拖板上单独牵引,同时其炮架也必须依靠另一辆小型双轮轴前车来牵引。毫无疑问,这样的机动方式是很烦琐的。另一个不受欢迎的特点在于,这种火炮进入和撤出战斗需要花费的时间很长。特别是如果这种加农炮使用一种都可以360°“环射”分体组合式炮架的话就更是如此(炮管可以在这种炮架上被抬高,以实现360°旋转)——它进入和撤出战斗需要花费的时间还会更多,为此甚至还要专门配发坡道和绞车,以便将它分段牵引到两辆牵引车辆的挂钩上,烦琐程度可想而知。对于炮手们来说,他们除了危险的战斗任务外,往往不再愿意负担与战斗任务无关的大量繁重的工作。然而这种18型150毫米加农炮却远远缺乏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炮手们必须付出大量艰巨而繁重的劳动,反复地训练如何尽快进入和撤出战斗。
图片
☆ 正在战斗间隙的18型150毫米“施韦尔”野战榴弹炮
此外,这种18型150毫米加农炮的缺点还不只在于安装和拆卸太费时间,其最高发射速度也只能达到每分钟两发,这就难怪炮手们为什么对其大为诟病了。在作为一种过渡性武器生产了一部分之后,炮手们仍然认为它的发射速度不够理想而不买账。鉴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德国人只好将不少的18型150毫米加农炮分配到了一些定点海防炮兵连或者守备师,因为对于这些部队来说,武器的机动性相对来说并不太重要。事实上,从弹道性能上来讲,这种18型150毫米加农炮仍然属于一种设计理念较好的产物,它拥有相当杰出的射程,并且可以发射分量十足的重型弹药,完全可以视为莱茵金属公司的杰作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海防炮兵连很快就发现,这种18型150毫米加农炮是一种非常好的海防火炮:它的射程很远,而且其可旋转炮架使它成为适合执行海防任务的一种非常理想的武器。加之在此前不久,德国还专门制造出一种适合加农炮在执行海防任务时使用的专用弹药,于是,这种加农炮在海防炮兵中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重量偏大且结构复杂的18型150毫米加农炮是在二战即将结束时停止生产的,此时除了它们已经在使用的各种炮弹供应仍然非常充足之外,一系列新型弹药的研制也仍在继续进行。在这些弹药中,有一种是专门用来侵彻混凝土的炮弹,它的装药量大大减少,但侵彻混凝土的威力却非常大;而另一种却正好相反,它是一种增大了炸药容量的薄壳炮弹,其目的是提高爆炸效果。
图片
☆ 18型150毫米加农炮(15厘米K 18)
图片
☆ 正在进行大仰角射击的18型150毫米加农炮(15厘米K 18)
性能指标
18型150毫米加农炮
口径:150毫米
火炮长度:8.20米
重量:移动中18,700千克;战斗中12,460千克
高低角:-2°~+43°
方位角:在可旋转平台上360°;在炮架上11°
炮口初速:865米/秒
最大射程:24,500米
炮弹重量:43千克
图片
☆ 一门18型150毫米加农炮成为英国人在利比亚缴获的德国炮场内的重头展品。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这种加农炮尽管射程相当不错,但部署起来或者撤出战斗却非常耗费时间
39型150毫米加农炮
说起来,德国人是通过一条迂回路线获得这种39型150毫米加农炮(15厘米K 39)的。这种火炮最初是由克虏伯公司为一个老客户设计制造的(时间大概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老客户是土耳其),实际上是一种野战/海防两用炮,采用的是一种极具创新概念的,将开架式炮架与其他一些结构组合在一起的新型炮架,换句话说,它是一种非常轻便的可旋转式炮架,不但安装在炮架上的炮管可以旋转,而且其炮架本身也可以抬升起来进行360°旋转,这一特征在作为海防武器使用时是非常有用的。1939年时,已经将订购单中的两门样炮交付给了土耳其,然而剩余的火炮却不再有方便的渠道继续交付了。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德国陆军也决定尽可能多地装备新型野战炮。于是,克虏伯兵工厂就在没有进行任何改进的情况下,将这些为土耳其制造的39型150毫米加农炮转交给了德国陆军,并开始在埃森市已经建好的生产线上单独为德国陆军生产这种加农炮。就这样,德国陆军拥有了属于自己的39型150毫米加农炮。
这种加农炮必须分解成三部分才能进行运输:炮管、炮架和旋转炮台。在绝大多数场合下,其旋转炮台并不见得真的需要,只是当这种火炮被布设为海防武器时,才需要使用。这种旋转炮台由一个用来安置炮架的中央转盘、一系列悬臂支柱和一个外圈组成。整个旋转炮台全部由钢铁制造而成,必须固定到位才可以使用。展开的炮架围在旋转炮台外圈的周围,火炮和炮架都可以借助于一个手动摇把进行移动。这种创新型平台很快就引起了其他设计团队的巨大关注,就连美国的M1型155毫米加农炮所采用的“凯利坐骑”炮架也是在这种平台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这种39型150毫米加农炮可以发射德国所有常规150毫米弹药,但它们第一次装备德国陆军时,克虏伯兵工厂随同火炮一起提供的是为土耳其制造的大量库存弹药。这些弹药原本是为土耳其使用这种武器而制造的,所以它们制造时所遵循的是土耳其的技术规范,与德国弹药标准并不完全兼容。在这些弹药中,包括一种可变装药弹药、一种高爆弹和一种土耳其原本准备用来对抗战舰的半穿甲弹。当这些非标准型弹药渐渐用完的时候,德国人开始改用自己的常规弹药。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陆军自始至终没有将这种39型150毫米加农炮作为标准型武器使用,克虏伯兵工厂也因此只为德国陆军制造了大约40门。当然,这一切并不难理解,因为人们一般认为这种武器太笨拙,而且还需要大量后勤保障方面的支援。结果,德国人后来就将它们用来执行训练任务了。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夕,又将它们部署到了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中——在这里,39型150毫米加农炮重新作为一种战斗武器开始服役。事实上,在大西洋壁垒固定的防御工事中,如果认真设置炮位,不但能使这种加农炮的可旋转性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也可以使它们的远射性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性能指标
39型150毫米加农炮
口径:150毫米
火炮长度:8.25米
重量:移动中18,282千克;战斗中12,200千克
高低角:-4°~+45°
方位角:在可旋转平台上360°;在炮架上60°
炮口初速:865米/秒
最大射程:24,700米
炮弹重量:43千克
图片
☆ 这门39型150毫米加农炮是克虏伯兵工厂受土耳其的委托设计制造的。1939年时,只交付了两门样炮。以后,克虏伯公司转而为德国陆军制造这种火炮,连同按照土耳其的规范要求制造的大量弹药,被德国陆军购买一空
图片
☆ 一门39型150毫米加农炮被抛弃在冰冻的草原上,它引起了一支正在向西进军的苏联部队很大的兴趣。由于后勤保障方面的原因,这种39型150毫米加农炮后来改作训练装备了,其中有一些则作为海防火炮被部署到了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中
18型170毫米加农炮和18型210毫米攻城炮
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几十年是火炮设计的全盛时期,而在当时全世界众多的火炮设计与制造商中,德国的克虏伯兵工厂被认为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该公司以其正确的研究方法,加上极具创新意识的研制能力,先后推出了多种当时最先进的火炮系统,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几种火炮曾经遍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各个战场。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的两种最为卓越的火炮就是该公司创新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些火炮的创新点就是它们采用了双反冲炮架。在这种双反冲炮架上,正常的后坐力首先被靠近炮管的常规后坐机械装置吸收掉一部分,再通过炮架在轨道上滑动的方法全部抵消,而轨道就装在体积庞大的可移动炮架上。采用这种办法的结果是,在炮管并没有相对于地面做任何动作的情况下,所有的后坐力事实上已经全部被吸收掉了,而火炮的发射精度也就因此而提高了。后来,该公司又在此设计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最终实现了将炮管和炮架全部都安置在一个轻型发射平台上;在该发射平台的中央装有一个枢轴,炮管和炮架可以在发射平台上方便而快速旋转。
这种复动式炮架主要应用于克虏伯兵工厂的两种武器。其中,个头比较小的是18型170毫米加农炮(实际口径为172.5毫米),个头比较大的是18型210毫米攻城榴弹炮(注意,德国人常常按照西欧人的习惯将重型攻城榴弹炮称为迫击炮)。这两种武器首次进入德国陆军服役的时间分别为:18型170毫米加农炮是1941年,18型210毫米攻城炮是1939年。实战证明,它们都是相当杰出的武器。由于需求量太大,克虏伯兵工厂只能委托位于德国汉诺威市的汉诺玛格公司代工生产这些武器。在这两种优先选用的武器中,克虏伯兵工厂首先提交的是18型210毫米攻城炮,以及专门为这种武器研制的远程专用弹药,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混凝土侵彻炮弹。但是随着18型170毫米加农炮的出现,德军很快就发现,170毫米炮弹的有效性仅仅比210毫米炮弹稍微差一点点,但170毫米加农炮的射程却远得多,可以达到29,600米,而210毫米攻城炮仅为16,700米。于是在1942年,18型170毫米加农炮的生产优先级别被大幅提高,而210毫米攻城炮的生产则随之终止。
尽管210毫米攻城炮的生产在1942年已经终止,但这种武器还是一直使用到了二战结束。至于大量的18型170毫米加农炮,包括它们所使用的68千克重的炮弹则一直深受炮手喜爱。事实上,盟军有时候也使用这种武器,比如在1944年,当为盟军提供常规弹药补给的通道由于在诺曼底到德国边境地区的铁路系统瘫痪而中断时,有一些盟军的炮兵连就曾经使用过缴获的18型170毫米加农炮。虽然18型170毫米加农炮和210毫米攻城炮都属于既重又大的武器,但它们却都相当容易操作,只要一名炮手就可以使它们实现360°旋转;尽管必须分解成两部分才能运输,但由于它们的炮架都配置有绞车和坡道,所以考虑到它们的体积和结构复杂程度,从炮架上拆卸炮管的操作已经算是一件相当轻快的事情了。至于进行近距离迁移,这两种武器都只需要由一辆重型半履带式牵引车进行整体牵引即可。
图片
☆ 18型210毫米攻城炮
图片
☆ 德国人习惯将重型攻城榴弹炮称为“重型迫击炮”,尽管它们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性能指标
18型170毫米加农炮
口径:170毫米
火炮长度:8.529米
重量:移动中23,375千克;战斗中17,520千克
高低角:0°~+50°
方位角:在可旋转平台上360°;在炮架上16°
炮口初速:925米/秒
最大射程:29,600米
炮弹重量:68千克
性能指标
18型210毫米攻城炮
口径:210毫米
火炮长度:6.51米
重量:移动中22,700千克;战斗中16,700千克
高低角:0°~+50°
方位角:在可旋转平台上360°;在炮架上16°
炮口初速:565米/秒
最大射程:16,700米
炮弹重量:121千克
图片
☆ 在阿伯丁展出的德国18型170毫米(6.8英寸)加农炮
图片
☆ 一门18型210毫米攻城炮(之所以称它为攻城炮是因为德国人在习惯上经常将他们的重型榴弹炮称为攻城“迫击炮”),它采用的炮架与18型170毫米加农炮完全一致
图片
☆ 一门在突尼斯境内被缴获的18型170毫米加农炮。这种武器的射程比18型210毫米攻城炮更远,因此在1942年之后广东股票配资公司,德国人为了集中力量生产这种18型170毫米加农炮,就将先前的18型210毫米攻城炮的生产线关闭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优先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