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尴尬的看客,仅仅43天本土就宣告沦陷,此后的自由法国军队实际上是一支靠拾人牙慧为生的辅助军队,政治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然而,这并不等于法国人对用于这场战争的步兵支援武器就毫无贡献。事实上,尽管德国于1918年无可置疑地战败,《凡尔赛条约》对其武装部队和军事装备施加了严厉的限制,然而德国复兴必不可免,德国决心雪洗耻辱:这就是整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军事思想家们的关注焦点。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法国遭受了130万人以上的军事伤亡,它的十个经济上最富庶的省份被德国占领。没有任何其他参战国遭受如此严重的损伤。法国名义上成为战胜国,但实际上是死里逃生。战后,它的安全政策和安全信条也就自然成了防御性的,而且在1920年回到了第三共和国的传统军事信条,那就是坚信三位一体,即东部边境工事筑防,缔结外部军事同盟,实行普遍义务兵役。而且在法国将防御性收缩加诸自身的同时,其军事当局认为倘若再次爆发欧洲战争,它将很可能仍旧是一场消耗战,于是装备良好的步兵将比被一些年轻军官鼓吹过分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更能适应这种战争形态,为此提高步兵的火力特别是伴随性支援火力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修筑代价高昂的马奇诺防线,依赖一支实行短期服役制的军队,缺乏强大的进攻性装甲兵力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军队的整体状况。虽然法军中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如法国坦克之父艾斯蒂安将军和戴高乐等人主张建立职业军南京股票配资,实施机动作战,反对单纯防御。但这在当时,只是一种极为微弱的声音,以贝当元帅为首的防御派在当时占有绝对的上风,并且处在决策的地位)。
到了1920年年末,这种防御性的军事理念在贝当和德伯内主宰军界的时期里进一步被强化,法军战术自主权受到全面压制,以利于集权的指挥控制。这两位当时规定,主要在工事筑防地区和要塞周围以步兵团进行运动式防御,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限要求提高部队的机动反攻能力(看似更适于“进攻性”和“侵略性”军事行动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建设遭到批评,被指责为不适合作为防御性的国家战略),但对步兵支援火力的要求却在“火力至上”的观念中被提高了(贝当元帅“火力决胜”的格言成为当时法国军队的口号,而这句口号不仅仅是喊给炮兵听的,同时也是喊给步兵听的)。再加上无论是出于对法军步兵军事技能低下的考虑(当时的法军步兵主要是由服12个月义务役的兵源构成),还是对一战的经验总结。贝当和德伯内增强步兵火力的呼喊都是那么深入人心。也正因为如此,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所持的这些独特国防观念,法国人对步兵支援武器(特别是迫击炮,这种结构和使用都极其简单的武器非常适合只接受有限军事训练的义务兵使用)的重视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结果是收获了几颗不一般的果实(法兰西共和国政治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全民皆兵体制也决定了这一点)。
图片南京股票配资
☆ “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是一切现代迫击炮的鼻祖
图片
☆ 一战中被德军枪杀于堑壕前的法军士兵
应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是最早意识到迫击炮对于增强步兵支援火力的独特价值的——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操作的简便性上。一方面,迫击炮的主要部件是座钣或其他用于吸收射击应力的刚性炮座、身管和支撑身管的某种形式的支架。迫击炮易于分解、组装、发射和保养。此外,大多数迫击炮都可用人力搬运。这意味着在极为困难的地形条件下,迫击炮可能是能够部署的唯一的间瞄射击武器。基于这些特点,迫击炮极其适宜支援步兵作战。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滑膛结构,迫击炮弹的初速不高,在膛内受到的压力较低。这种低膛压使迫击炮弹的弹壳比一般炮弹薄,因此也使迫击炮弹具有较高的炸药充填率。此外,由于膛压低,迫击炮弹设计师不像一般炮弹设计师那样受到弹体强度的制约,因此可为迫击炮弹选用比一般炮弹便宜的弹体材料或破片率更高的弹体材料。由于迫击炮弹在目标上的落角较大、存速较低,因此也相对增强了迫击炮弹的杀伤力。这些特点也使迫击炮弹具有良好的破片散布,并使它成为投送化学装料的理想手段,远比一战中大名鼎鼎的法制皮托37毫米步兵炮的火力效能要高,也是法国从此放弃皮托37毫米步兵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虽然早在一战中,法国人便大量使用过一种58毫米口径的轻型堑壕迫击炮——1915年,法军在撤姆巴尼和阿尔杜阿的进攻战中,首次大规模地使用这种迫击炮进行炮火准备;到1917年9月,法国在进攻爱恩河时竟集中了1,650门58毫米口径堑壕迫击炮,成为这场战役中与加农炮、榴弹炮并列的重要炮种。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在一战中曾被大量使用的58毫米口径堑壕迫击炮在设计上相当原始,本质上是一种发射超口径尾翼稳定弹的堑壕射雷器,射程和可操作性都不理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步兵支援武器,难以适应在工事筑防地区和要塞周围进行运动式防御作战的需求。有意思的是,就在法国人一边修筑庞大的边境工事,一边为合适的步兵用迫击炮设计挠头的时候,一份大礼居然从天而降——由于种种原因,英国人在一战结束后放弃了一度领先的迫击炮发展,结果英国迫击炮设计泰斗,曾经在1918年设计出革命性的81.2毫米口径迫击炮的威尔弗莱德·斯考克·斯托克爵士来到了法国,法国人的困扰竟一下子迎刃而解(“斯托克”约81.2毫米口径迫击炮被认为是现代迫击炮真正意义上的鼻祖,将迫击炮与简陋的堑壕射雷器区别开来,成为一种步兵支援武器,而不再是一种用途单一的堑壕炮。该炮重48.9千克,整个迫击炮可以分解为3部分:全长1295毫米,重19.5千克的钢制滑膛身管,身管后部装有炮杵;重16.7千克的两脚架,架上设有控制高低射界的高低机和控制方向射界的方向机,以及一个可以开合的环形炮箍;重12.7千克的矩形座钣,座钣中有容纳炮杵的驻臼。这三部分可分别携带,使用时将这三部分组合起来即可。该炮所发射的铸铁制高爆榴弹,弹重4.9千克,内装药1.02千克,配用瞬发引信。拔去弹丸上引信的保险插栓后,将弹丸从炮口装入,弹丸在重力作用下撞击身管底部的撞针,底火引爆基本装药和环状附加发射药包后,将弹丸抛射出去。由于改用同口径弹药和较长的定向身管,“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不但最高理论射速高达25发/分钟,而且射程达到了731米,并拥有45°~75°的高低向射界)。
图片
☆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战后,它的安全政策和安全信条也就自然成了防御性的
图片
☆ 威尔弗莱德·斯考克·斯托克爵士及1917年型ML 81.2毫米迫击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迫击炮或许更可看作今天使用的迫击炮的前身。在欧洲长期进行的堑壕战中形成的攻城心理,为采用古老的攻城武器——迫击炮提供了动力。与老式迫击炮不同,1916-1918年间出现的新一代迫击炮是一种轻型的、机动的、非常适合步兵使用的武器。有时可用于取代一般火炮来提供间接火力支援,决不仅仅是一种所谓的“堑壕”武器这么简单
在法国的布兰特研究机构中,斯托克爵士很快成为挑大梁的人物。在他的主持下,1926年,一种基于“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的改良型产品出现了。这种改进后的81毫米口径迫击炮,在基本结构上延续了“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的成功设计,仍然由身管、座钣、炮架3大部分组成,可以由3名步兵背负携行,迅速组装。但与原型炮相比,这个改进型号在一些设计细节上取得了可贵的突破。比如,座钣采用低碳马氏体热处理工艺材料,带孔式结构,以减轻重量和提高强度;身管底部的可调节式气门被取消;其立柱式两脚架上除带有高低机和方向机外,还安装了可以使炮架和两脚架呈弹性连接的缓冲机,以缓冲射击时身管对两脚架的冲击。不过,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改进则是弹药——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采用一种尾部带有管状底火的无尾翼圆筒炮弹(可以视为堑壕射雷器的最后一点残留痕迹),而斯托克爵士为法国人设计的这种改进型号则采用了一种带尾翼的水滴型炮弹,堪称一种革命性创新:此举不但有利于提高精度,更重要的是即便不对身管进行任何改进,也大幅度提高了火炮的射程。
图片
☆ 改进后的“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其结构基本确定了现代意义上迫击炮的框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特81.2毫米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不过,真正认识到迫击炮作为步兵支援武器价值的,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这种改进后的“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其结构基本确定了现代意义上迫击炮的框架。座钣是一个固定在橡木板上的钢质底托,由主板、驻臼、座钣筋和炮尾锁等组成。炮尾锁用以限制炮杵在后坐和扳动时不脱出驻臼,由手柄、锁体、锁座等组成。扳动手柄即可将炮杵锁定于驻臼内(座钣是炮尾的支座。射击时,靠它把火炮后坐力传给地面。座钣除了能承受射击时不大或不太厉害的后坐力外,还必须易于进入和撤出阵地。此外,座钣的设计还必须满足战场上对迫击炮的方向射界的要求)。炮身由身管、炮尾、撞针、炮箍环及提把组成。身管后端有螺纹与炮尾旋接,身管后端面与炮尾内平面紧密接触,以密闭发射药燃气。炮尾内旋接有撞针。身管中部旋接有炮箍环,并用弹簧销与缓冲杆连接,炮箍环上装有提把。炮架由炮箍、托架、架腿、高低机、方向机、缓冲机、水平调整机组成。架腿右脚管上设有捆炮带,其下焊接有驻锄。左脚管上设有水平调整机。
其中方向机用以带动炮箍托架和炮身左右移动,由螺筒、方向螺杆、方向螺母、转轮等组成。螺筒右端套有衬筒,装于托架耳孔内,并以外螺纹、锥形销与转轮连接。螺筒以内螺纹与螺杆旋接,螺杆上套有护筒,并用销子固定。护筒一端旋于方向螺母上,并用驻螺固定。方向螺母旋于高低螺筒上,以锥形销固定。转动转轮时,螺杆、护筒、方向螺母固定不动,只是螺筒转动,其通过炮箍托架带动炮身左右摆动,从而赋予炮身射向。高低机用以连接方向机螺母并带动炮身起落,由高低机体、齿轮箱、大小锥形齿轮、转把、螺杆和螺筒等组成。高低机体与左、右架腿连成一体,用来承装高低机各零件。螺筒上套有套筒并用螺盖固定于高低机体上端。下端齿轮箱内装有大锥形齿轮,大锥形齿轮轴上安装有转把。高低螺杆与螺筒旋接,下端套有小锥形齿轮,并通过锥形销与螺帽连为一体,结合在高低机体下端。转动转把时,大锥形齿轮带动小锥形齿轮和高低机螺杆在原位转动,螺筒便在高低机体内上下升降,从而赋予火炮射角。
水平调整机由滑管、调整螺、弹簧、螺环、紧定箍、棘轮、紧定扳手、连杆等组成。使用时向下扳动紧定扳手,紧定箍松开并可在滑管上滑动,以调整托架的概略水平。此时,转动调整螺,因受垫圈的限制,调整螺只能原位转动,使滑管带动紧定箍上下移动,通过连杆使高低机体摆动,以调整托架的精确水平。至于缓冲机虽然结构简单,仅由一横截面为8字形的钢管组成,内有缓冲簧和缓冲机连杆,但极为有效(发射时炮身后坐瞬间,炮架因惯性保持不动,炮身便通过炮箍环带动缓冲机杆后坐,压缩缓冲簧,一方面保证炮身在炮弹未出炮口前炮身射角不变,另一方面缓和了后坐力对炮架的冲击。炮身因土壤反冲力向上反冲时,炮身带动缓冲机杆向上运动,夹在缓冲机杆头和耳座之间的前、后垫盖之间的小弹簧被压缩,缓和了土壤反冲力对炮架的直接冲击)。瞄准装置分为机械瞄具和光学瞄准镜两种。机械瞄具由瞄准框、刻度盘、仰角管、平准管及插板组成。炮箍和托架用于固定瞄准镜、连接方向机。炮箍套于身管前端光滑部上,射击时用以诱导炮身后坐、复进。左侧方焊接有瞄准镜座,通过瞄准镜座上的卡榫可以固定瞄准镜。上端耳座内有螺纹与缓冲机管旋接,缓冲机管内部装有缓冲机杆(缓冲机杆和耳座之间有前后垫盖,两垫盖之间有小弹簧)和缓冲簧,叉头通过弹簧销与身管上旋接的炮箍环连接在一起。
图片
☆ 1918年型“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使用的尾管式炮弹
然而,与火炮结构的改进相比,该炮所采用的革命性弹药显然更令人感兴趣(当然,这种所谓的“革命性”在今天看来已经稀松平常,不过今天迫击炮弹的“标准设计”却正是由此而来)。以基准的爆破杀伤榴弹为例,该弹由引信、口螺、定心翼、炸药、弹体、弹带、尾管、尾翼等组成,尾管上有三道环槽,用以卡住环状附加药包(相比于1918年的英制斯托克迫击炮,这种迫击炮弹采用了特殊的装药结构和点火方式,即将迫击炮弹的发射装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基本装药,放在由纸筒做成的基本药管内,基本药管则放在尾管内,基本药管的底部装有底火。另一部分称为辅助装药,由几个附加药包组成。发射时,迫击炮弹沿膛壁下滑,基本药管下端的底火撞击迫击炮上的固定击针而首先点燃尾管内的基本装药,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通过尾管上均匀分布的传火孔冲出,直接喷射在附加装药各处,点燃尾管外面的附加药包)。弹长234毫米,全弹质量3.33千克,弹体呈纺锤形,尾部有10片尾翼(由于滑膛身管很难采用旋转稳定,因此这种迫击炮弹在飞行中的稳定性将通过装在弹尾的尾翼获得。尾翼的作用是增加弹丸质心后边的表面积,以便在弹轴偏离弹道时,作用在弹丸上的压力中心位移到尾翼所具有的较大面积上并把弹轴推回到弹道上)。弹体外壳材质为稀土铸铁,内充1.11千克炸药。发射药号数0~3,基本发射药质量3.3克,单个附加发射药包质量2.9克,全发射药总质量12克。配用0号装发射时初速65米/秒,配用3号发射药时初速134米/秒,最大膛压26MPa,弹片有效杀伤半径10.2米~26米(即26米范围内的立姿步兵和10.2米范围内的卧姿步兵)。
图片
☆ “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弹的触发式引信,其设计虽然源自一战英式斯托克迫击炮弹,但进行了更为合理的改进
图片
☆ 一战中正在为1918年型“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弹装定引信的英军士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采用呈纺锤形带尾翼的整体设计外,该弹定心部位还刻有一系列环槽,以使火药气体流经环槽时产生涡流,从而达到密闭火药气体,减少气体外溢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当装填发射时,虽然必须有一些密封方法,但靠定心部环槽产生涡流形成密封也并非百分之百有效,尤其是在较小号装药情况下,只能说可以使射弹取得最大限度一致的膛内压力。不过以时代技术背景来说,这种简单设计仍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同时,该弹的触发式引信设计也颇有特点。射击前将保险销拔掉,取下保护帽。当炮弹发射后,在身管内运动时,装有击针、保险钢珠、保险钢珠和惯性筒簧的惯性筒相对引信体向下运动,运动到位后,将保险钢珠解除。由于炮弹在身管中的最大直线加速惯性只有270牛顿,小于勤务保险钢珠的最小抗力(320~420牛顿),故引信在身管内不会有任何动作。接近炮口时,惯性筒在惯性筒簧的作用下上升,带动击针向上运动,位于击针一侧的雷管座在雷管座簧的作用下向炮弹中心线运动,对正击针尖。炮弹出炮口l米后,保险钢珠脱离,炮弹撞地后击针刺发雷管,引爆炮弹(弹着时目标反作用力远远大于勤务保险钢珠的最大抗力,顶帽和击针向后运动,击针刺发火帽,火帽引爆雷管,从而引爆炮弹)。因此,理论上来讲,配有这种引信的迫击炮弹去掉保险帽后还可充当手榴弹使用(不过考虑到炮弹的重量问题,这个理论的可行性在实际中意义不大)。
图片
☆ “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是一个极为经典的设计——迫击炮在历史上曾有过五个名字:堑壕炮、步兵炮、滑膛炮、曲射炮和迫击炮。这种命名都是取其性能的某一个侧面,后来这些名字有的消失,有的被别的类型火炮沿用了,只保留了迫击炮这个最为“纯粹”的称呼
这种改进型迫击炮的分解动作依次是打开炮尾锁,取下座钣,拔出炮箍插销,抽出身管,逆时针方向旋下炮尾。需要时,用组合扳手逆时针方向拧下撞针。组装时反顺序进行即可。
不幸的是,就在这种法国版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即将出世时,斯托克爵士却在1927年突然病故,这使整个研制进程不得不拖延了三年,直到1931年初,才宣告正式定型为“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三年中,法国人倒也不是无所事事,最后定型的“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与斯托克爵士的版本相比又有了一定的改进——一是配备了完善的附件(包括组合扳手、引信扳手、扳手、油壶、垂球、铳子、标杆等。该炮还配有象限仪,用以检查和赋予迫击炮射角);二是在一些细节上再次进行了修正,比如将方向机、高低机的螺纹结构改为内藏,以减少泥土进入方向机和高低机的概率。这一切最终使“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奠定了二战及战后迫击炮的发展基础,不但法国人以此继续发展出了按比例放大的120毫米口径和缩小的60毫米口径版本,而且被包括德国、美国、日本、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国大量采购和仿制。可以说,虽然由于法国陆军的迅速崩溃,法军自己装备的“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在法国战役中并没有发挥值得一提的作用(正如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一样。躲在堑壕后面的人终究要被打败的,关于这一点,经验和理论都是一致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使用的中、小口径迫击炮,却大都是以“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为参照原型设计的,即便是到了今天,尽管各种现代化的迫击炮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了射程、精度和弹药效能,但“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的印记却仍然清晰可见,其固有的结构特点始终被保留了下来,并没有大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法国人在二战中是一个尴尬的看客,但凭借“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法国人仍然在步兵支援武器这个领域,为这场战争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馈赠”。
图片
☆ 一战期间英国军队装备的一种发射超口径弹的50.8毫米堑壕迫击炮。从战术上说,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其最大本领是“隔山打牛”——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俗称“拐弯炮”“吊射炮”;也可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或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自问世以来,迫击炮就拥有成为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压制兵器的潜力
“斯托克”81.2毫米迫击炮性能及主要数据(因资料来源不同,数据有所出入)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优先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