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毫米37型“斯柯达”重型野战榴弹炮(K4)10大配资公司最新排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奥匈帝国最重要的工业行省,捷克斯洛伐克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30年代初时,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皮尔森市的斯柯达公司在设计、研制和生产全新的大口径火炮、坦克和军用飞机方面的地位已经不容小觑。时至今日,一些与一战期间使用的老式武器全然不同的火炮仍然是该公司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这里暂且撇开别的武器不说,到1933年,斯柯达公司已经制造出了被称作“K”系列的多种全新的149毫米榴弹炮。该系列中的第一个型号是1933年制造的149毫米33型“斯柯达”榴弹炮(K1),首批产品全部出口到了土耳其、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种拥有一个巨大开架式炮架的榴弹炮,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当现代化的火炮了,它被设计为既可以拆开由马匹运输,也可以用汽车进行整体运输。而在此之前,若要利用汽车运输火炮时,是必须将其炮管拆卸下来单独进行运输的。
图片
☆ 为了避免引起敌方野战加农炮和榴弹炮的注意,必须将重型加农炮布设在防线后几千米远的地方。但这样一来,炮手们只能依靠前方观察员们转送回来的目标信息实施间瞄射击。本图片显示的是非洲军团炮兵正在以这种方式进行战斗
图片
☆ 正在牵引一门ML-20 152毫米榴弹炮的斯大林涅茨ChTZ S-65履带式拖拉机
图片
☆ 前方观察站的士兵可以利用野战电话与炮兵连通话,报告目标的地图参照点和弹着点分布情况。德国人为了反击苏联炮兵密集的火力打击战术,就有计划地对苏联的炮兵阵地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盲”射。在本图中,苏联前方观察站的士兵们为躲避“盲”射,只能藏身在深深的堑壕内向防线后几英里远处的炮兵阵地报告德军阵地的情况
图片
☆ 1940年春天,部署在西线的德国炮兵连准备实施一次持续性的炮击,为了能维持快速发射,在火炮附近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炮弹。发射之前,需要将炮弹从那些用柳条编制的包装中取出来并装上起爆装置
图片
☆ 英国的182.88毫米榴弹炮可以将其91.7千克重的炮弹抛掷到接近18千米远的地方,但即使是将这么重的炮弹从几步远的地方移动到炮管的后膛位置,也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而且这种火炮的后坐力太大,因此必须在其各个炮轮的后面设置上冲坡道,发射前还必须在炮轮的前面垫一块儿楔形阻木,以防止整个火炮在发射瞬间“跳”起来
图片
☆ 重型火炮发射时将释放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意味着,除非这种武器本身拥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反冲后坐系统,否则就只能频繁地重新安置炮位了。在此图片中,这名德军炮手正在检查火炮的瞄准装置
图片
☆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一门美国造155毫米榴弹炮将一发43千克重的炮弹投掷在了意大利波契亚山的德军阵地上。由于长期处于爆炸声中,使炮手们有点儿麻木了,他们不再试图保护自己的耳朵,但结果是他们的听力都遭受到了不可恢复的损害
尽管149毫米33型“斯柯达”榴弹炮(K1)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火炮了,但陆军坚持认为,这种武器仍然不能满足他们在射击精度方面的要求,于是就提供资金要求斯柯达公司进一步发展这种火炮,一直发展到K4,才基本满足了陆军在射击精度和机动性方面的规范要求。事实上,K4与早先的K1有许多共同之处,只是它的炮管更短。同时,因为陆军当时正在以相当大的步伐朝着全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不需要将炮管拆卸下来利用马匹进行单独运输了,所以K4第一次采用了充气车轮(K1采用的是带有钢圈的固体橡胶车轮),并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现代化改造,以使它更适合进行机械化拖运。
由于K4已经发生了这一系列的变化,于是陆军决定接纳其作为自己的标准型重型野战榴弹炮,用它们来替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遗留下来的大量老式武器。提交给陆军的K4被重新命名为150毫米37型“斯柯达”重型野战榴弹炮,其中的37型是指这种武器是1937年进入陆军服役的。尽管斯柯达公司迅速制定了加快生产的计划,但要生产大量的武器总是需要花费时间的,然而在此时,德国人已经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结果,虽然斯柯达公司的生产计划在这之前就已经变得更加疯狂了,但由于苏台德区的防线已经落入德国人的手里,这就等于德国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门已经被打开了。1939年,德国人全面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占领了这个国家的其他地区,巨大的斯柯达军工研发生产联合体落入了敌手。
德国人接管了皮尔森市之后,马上对斯柯达公司的各个工厂保护了起来,而在这些工厂的生产线上,他们首次发现了这种正在全力生产的重型武器。德国人将其中的一些样品运回国内让陆军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它们是一种操作可靠,而且非常有效的重型榴弹炮——其射程可以达到非常让人满意的15,100米,能够发射的炮弹重量更是达到了恐怖的42千克。于是,德国人决定继续在皮尔森为自己生产150毫米37型“斯柯达”榴弹炮——这种榴弹炮就此摇身一变,成了德国陆军的15厘米schwere Feldhaubitze 37(t)榴弹炮,也就是1937型150毫米“斯柯达”重型野战榴弹炮(捷克斯洛伐克)。从此之后,这种150毫米37型“斯柯达”重型野战榴弹炮作为德国陆军许多作战师的标准武器,构成了其炮兵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被某些军级直属重炮兵连装备使用。在1940年5~6月法国战役期间,以及其后在1941年入侵苏联期间,德军都曾经动用了这种武器。直至1944年,一些流落在苏联境内的150毫米37型“斯柯达”重型野战榴弹炮仍然还在被苏联陆军使用着。与此同时,还有许多15厘米schwere Feldhaubitze 37(t)榴弹炮流入了当时在德国掌控之下的各巴尔干半岛国家军队中。
图片
☆ 149毫米33型“斯柯达”榴弹炮(K1)
图片
☆ 1940年于希腊境内作战的德军第一次大量使用了15厘米schwere Feldhaubitze 37(t)榴弹炮
性能指标
150毫米37型“斯柯达”重型野战榴弹炮(捷克斯洛伐克)
口径:150毫米
火炮长度:3.60米
重量:移动中5,730千克;战斗中5,200千克
高低角:-5°~+70°
方位角:45°
炮口初速:580米/秒
最大射程:15,100米
炮弹重量:42千克
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
尽管上述150毫米37型“斯柯达”重型野战榴弹炮是一种全新设计的武器,但它却没有机会在二战中帮助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抗御德国入侵——它的量产是在德国人接管后进行的。相比之下,斯柯达公司在它之前研制推出的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就很不同了。尽管捷克斯洛伐克一度沦陷,但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却不能不提。这种武器在问世之初就生产了很多,而且在二战前为捷克斯洛伐克陆军抗御德国入侵,至少做出了某种抵抗性的姿态。此外,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的结局也颇具传奇色彩。
事实上,斯柯达公司在研制大口径火炮方面一直拥有非常雄厚的实力。早在1918年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斯柯达公司一直是奥匈帝国最大的武器制造商,在很多方面足以与克虏伯公司平分秋色。所以毋庸置疑,斯柯达公司在150毫米37型“斯柯达”重型野战榴弹炮之前研制推出的这种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在综合性能方面是首屈一指的。二战打响后,被德国人接管的该公司又将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作为主要产品,安排其各大工厂开始再次生产这种“精品”榴弹炮。
关于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的问世有其特殊的需求背景。一战结束后,野战火炮已经不再单独强调它们是否具备巨大的口径了。尽管大口径火炮在毁坏军事防御工事方面效益非凡,但这一类装备太笨重,迁移运输起来非常不容易,而且射击速度也太慢。另一个问题是这一类装备的价格非常昂贵。因此,《凡尔赛条约》后新成立的一些国家,在尝试着重新武装本国陆军时,便遇到了严重困难。这些国家虽然也希望装备重型火炮,但又不希望这些火炮太重太贵。在这样的一种需求情况下,口径在220毫米左右的中间型火炮就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这种类型的榴弹炮在破坏厚实的建筑结构方面的能力仍然不错,但它本身却不需要再制造得非常笨重,当然,它们的造价也就随之大大地下降了,能够适应一些客户并不宽裕的资金。斯柯达公司敏锐地发觉了这种新的市场需求,于是,综合自己多年来在火炮研制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制造出了这种颇具特色,而且性能非凡的简装版巨炮——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也正是因为这种榴弹炮的问世,使该公司再次声名远扬,吸引了一大批新的用户群。
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的第一个用户是南斯拉夫,该国的前身是少数几个在一战之前就存在的巴尔干半岛国家,由于非常害怕来自其邻国的入侵,在战后非常渴望从中西欧大量购买各种类型的武器装备。于是,南斯拉夫就这样成了斯柯达公司一个合作愉快的好用户,在1928年一次就从该公司提走了12门被定名为M.28的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至于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的另一个用户则是波兰,购买数量不少于27门。这些波兰榴弹炮的特征曾经在波兰陆军的多次战前宣传照片中大量宣扬过。在所有的这些宣传照片中,火炮后膛部位的机械装置都是以某种方式被遮盖起来的,常常是由一名士兵挡住了那个部位——作为波兰常规安全保密程序的一部分,在公布的任何一种火炮的插图中都会有这样的处置方式。
图片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好的重型火炮中,有一些是斯柯达公司制造的。出口到波兰和南斯拉夫的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继承了其先辈火炮的优良性能。德国人入侵东欧之后,将这种缴获来的武器用来轰击苏联克里米亚半岛西南海岸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的要塞筑垒
然而波兰是很不幸的,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之后的第一年即1939年,德军就入侵并占领了这个国家,甚至还摧毁了波兰所有的重型火炮炮场和技术装备。之后南斯拉夫也遭遇了同样的不幸。德军占领了南斯拉夫之后,找到了大量仍然堪用的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并很快就将这些榴弹炮全部纳入德国陆军自己的炮兵战斗序列中。不过,在德国人的闪电战概念中,并没有太多的作战任务需要这种相对重型的火炮来执行,于是,他们就将这些缴获来的榴弹炮大多分配给了被占领土上的要塞驻防部队,其中有一些甚至还运到了遥远的挪威。但在1941年的晚些时候,德国人又将这些榴弹炮中的大多数集中起来,并将它们加强给自己的“攻城炮兵”。于是,这些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被运送到克里米亚半岛,投入到了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后一次利用古老的攻城装备围攻要塞的经典战例,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的加入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坚固的要塞在这种榴弹炮的猛轰下被攻克了。不过此战过后,大多数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再次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从此人们再难看到这种火炮的身影。
性能指标
220毫米“斯柯达”重型榴弹炮
口径:220毫米
火炮长度:4.34米
重量:移动中22,700千克;战斗中14,700千克
高低角:+40°~+70°
方位角:350°
炮口初速:500米/秒
最大射程:14,200米
炮弹重量:128千克10大配资公司最新排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优先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